发布日期:2019-09-22 06:55:09 来源:
专家在现场查看藏品。(本报记者崔健摄)
21日上午,在第八届文博会,济南日报联合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举办的鉴宝活动火热开场,6位文物专家现场坐镇,近百名市民带着自己的“宝贝”来到现场,请专家为他们鉴别真伪。在这近百件“宝贝”中,有宋代早期的匣钵,也有汉代的青铜剑、清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盘和明代的崇祯通宝,但是也有不少是现代工艺品,有些甚至是“一眼假”的假古董。文物专家在现场呼吁,收藏要理智,市民喜爱收藏应该多学习文物知识和传统文化,切记不要抱着“捡漏”的心理,想要一夜暴富,去购买一些假古董。
宋代匣钵被“正名”
上午的活动一开始,市民樊女士就带来了一件匣钵。记者看到,这件匣钵体积不大,直径大概在10厘米左右,里面还黏着一个不怎么成型的瓷器。据说,这是樊女士的一位朋友从外地购买送给她的,虽然朋友告诉她这是一件宋代的物件,但是自己不怎么相信,所以她很想让专家给鉴定一下这件匣钵的年代以及其背后隐藏的故事。
陶瓷鉴定专家、山东力明文博学院院长、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陈玉泉在仔细鉴别之后表示,这件匣钵大概是宋代早期的民窑产品。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和污损,工匠们会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匣钵中焙烧。使用匣钵烧制陶瓷器,不仅可提高装烧量、制品不致黏结、提高成品率,而且匣钵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陶瓷质量。这件匣钵从里面残存的瓷器看出,是一件烧制青白釉的匣钵,属于民窑的匣钵。由于宋代的烧制技术没有那么完美,所以废品率大概在40%-45%左右,这件匣钵就是因为没有烧制好,瓷器粘在了匣钵中。从器型上看,应该是一个青白釉的茶盏。
樊女士在听完专家的意见以后说,这次专家的鉴定给这个匣钵“正了名”,虽然专家说这类匣钵存世量不少,但是也是一个老物件,很值得珍惜。以后她要用这件匣钵来插花或者养菖蒲,增加自己生活的情趣。
白铜鎏金腰带扣揭示贵族生活
市民史先生带来了一件白铜鎏金的腰带扣,记者看到,这件腰带扣跟现在的搭扣式腰带扣形状差不多,一边是方形一边是圆形,上有一条腾云驾雾的飞龙,看上去很有年代感。
首都博物馆文保科技部青铜器修复专家、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文物艺术品鉴定委员会特邀顾问王坤雷在鉴定之后介绍,这是一个清代晚期的白铜鎏金腰带扣,上面是龙纹装饰,虽然不是皇帝的腰带扣,但是这个物件的原主至少也是一位王侯贵族。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这件腰带扣跟现代的搭扣式腰带扣很相似的时候,王坤雷表示,目前我国腰带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候的腰带扣就是代钩。代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是身份的象征。代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从战国之后,我国的腰带扣逐渐发生改变,后来慢慢就成了现在搭扣式腰带扣的样子。
战国刀币“一眼假”
市民赵女士带来了一件青铜的刀币,王坤雷在鉴定之后非常遗憾地告诉她,这是一件赝品。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其形由春秋时期的农具、手工工具和日常用具——刀演变而成。种类不一,按其文字或形状,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潭邦刀、针首刀、炎首刀、明刀、平首刀、直刀等。主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赵女士的这件刀币,在纹饰上完全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风格,属于臆想出来的纹饰,所以是“一眼假”。
而另外一位市民李先生带来的清嘉庆仿明万历青花五彩葫芦瓶,在几位专家鉴定之后,也被鉴定为赝品。据专家们介绍,葫芦瓶属于传统器型,在明代万历、嘉靖年间尤其盛行。由于葫芦有“福禄”的谐音,所以清代有不少仿制明代的作品。但是李先生的这件葫芦瓶颜色暗沉不够厚重,器型笨拙,修胎不规整,有明显的做旧痕迹,所以鉴定为赝品。文物保护修复专家、济南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李涛介绍,清代仿造明代的葫芦瓶,只是在造型和纹饰上的仿制,其胎和釉的材料其实都具有当时的特点,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很容易分辨出是清中期仿制还是清晚期仿制。
“捡漏”暴富想法不可取
在鉴定活动结束之后,文物专家表示,目前很多市民喜欢收藏,也试着在购买一些老物件或者古董。但是收藏其实是一件非常具有专业性的活动,需要有丰富的文物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现在有不少收藏者是看到有人“捡漏”之后一夜暴富,才开始收藏,这样的想法非常不可取。
收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希望想要收藏的市民先去好好学习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常识再去购买古董。那种所谓的“捡漏”,现在基本上不存在,大家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喜欢再去收藏,不要带有太多的功利性,要有健康的收藏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