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08-22 09:06:47 来源:
王春发正在对一件清代青花瓷器进行纹饰补绘。
在古玩界,有“瓷器掉毛,不值分毫”的说法。古陶瓷的演变贯穿中国历史,因为易碎,保存下来的精品甚少,为了保护和修复那些破损的古陶瓷,从明代早期就有了陶瓷修复师这一职业。
文物修复是高难度的手工技艺,而古瓷器修复又是文物修复中难度极大、品质要求极高的一门技艺。釉色和纹饰是陶瓷的两大特点,仅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要做到“色分五彩”。一件陶瓷物件修复,要经过拆解、清洗、粘接、配补、打磨、底色、补画纹饰、仿釉等十余项工序,每个环节都要精雕细琢。正是因为工序繁复,在这一行业领域,真正能做到极致除了要具备超出常人的才气,还要有足够的耐心。
从明代到现代,虽然陶瓷修复的工艺和材料在发生变化,不变的恰是对修复工作极致的耐心。
8月20日上午,济南市药圣古玩城的一间工作室内静得出奇,幽幽的檀香气味使人愈加平静,修复师王春发静坐桌前,正在对一个清代早期的青花小壶补画纹饰,经过前期的拼接、配补等工序,这件小物在形状上已经完好无缺,只剩下一块长约5厘米的纹饰缺口需要补充。
对于学习古陶瓷修复的人来说,打磨和配色可以说是两大“门槛”,打磨考验人的耐心,配色则要看个人的色感。
“青花的颜色很特别,如果是未经调配的颜色直接往上画肯定是不行的,饱和度过高的颜色画上去会很假,色相、色温都要与原物保持一致。”王春发说着,用一支极细的笔蘸取两滴稀释液,选择了两种不同的蓝色进行调和,又蘸了极少量的黑色来增加颜色的灰度,这样能使颜色更具有岁月感。
颜色调配好之后,真正下笔绘制纹饰的时候也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要对器物本身的纹饰图案、走向和特点进行观察,越是简单的纹饰下笔更是要精准,复杂的纹样要观察它的规律,补画出的纹饰才能与原物和谐统一。王春发下笔谨慎又果断,靛蓝色的枝叶在小小的壶身上蔓延开来,与古人的笔迹完美的衔接。
王春发是钱氏古陶瓷修复的第四代传人,正是因为他对陶瓷修复学习的天分和执着,改变了师门内“不传外姓”的传统。在20多年的文物修复工作中,最让王春发难忘的是2015年修复的一件元代青花执壶,原物已经碎成48片,即便是粘接回原貌,壶内里的修复才是最难的部分。壶口直径只有5厘米,要想将内里的沟沟壑壑恢复原貌难度可想而知。王春发借助古人“内画壶”技艺,历时半年的时间修复完成,当这一成品在当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定现场出现,专家们无不对这一修复惊叹。元代青花瓷现存世的很少,王春发的修复将原本“不值分毫”的碎片成功挽救。